DSE成績真的無關緊要嗎?17歲的一名中學生考生近日在取得成績單後,留下遺書並跳樓自殺。遺書顯示他對考試成果感到失望,亦對香港教育制度感到不滿。他從15樓墮下身亡,跳樓時還穿著校服。警方透露,他是單親家庭,與父親同住啟業邨。父親認屍時哀嘆:“仔啊,老竇都冇逼過你。”
實際上,這樣的事件每隔幾年在香港都會發生一次。社會早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,每年在DSE成績揭曉之前,相關官員和社會領袖都會呼籲考生,提醒他們文憑試只是瞬間的成績,並不是學生未來人生的唯一決定因素。在人生的道路上,還有很多成功的機會等待著他們,希望考生不要輕易灰心。
然而,儘管有這樣的呼籲,仍然有人自殺。原因是我們的社會說一套,做又是另一套。瞧瞧傳媒如何報導DSE成績揭曉和考生自殺事件,就知道社會有多虛偽。傳媒一方面說香港考試成績不「重要」,但還是將成績放在報紙的頭版報道。頭版能代表「不重要」嗎?而且幾乎每份報紙都會這樣處理。相反,考生自殺的新聞只會放在內頁,標題也只佔放榜成績的四分之一大小。雖然人命至上,但傳媒沒有對不公正制度提出譴責,反而繼續對成績不佳的學生施加壓力。
成績優異的學生被稱為狀元,成績出眾者享受無數機遇,可以進入一流大學讀醫科或法律學,前途一片光明。而成績不好的學生,則只能參加匯考,獎金和獎盃也與前者不同。這些情況學生難道不知道嗎?他們怎麼可能不感到考試壓力?
在我讀中學的年代,社會較為實際,學校和家長都會告訴我們考試非常重要,足以影響一生,必須全力以赴。我讀的學校甚至從中一開始便進行淘汰賽,每升一個年級,約有三成學生會被淘汰。雖然這樣很殘酷,但這鍛煉了我們的壓力承受能力。
我讀的是私立學校,學費高昂,同學們的家境並不都富裕。父母為學費辛苦供書教學,我知道自己不是讀書的料,所以我們早就找到其他打算,例如學習一門手藝,成為廚師或從事其他行業,雖然辛苦但也能餬口。我身邊的長輩們不就是過著這樣的生活嗎?無論有錢沒錢,生老病死、悲喜離合都是人生的一部分。
正因為我們早早接觸到現實世界的殘酷,沒有人會過多浮夸理想國的生活,所以我們不會有過高不切實際的期望,而且在面對逆境時,我們通常有更強的承受能力。因此,我贊成讓年輕人多經歷風雨,這樣他們才能更有生命力。
補化學,
補chem
化學補習
補chemistry
補中文
中文補習
補英文
英文補習
補數學
數學補習
補Econ
Econ補習
補bafs
bafs補習
暑期班
試堂優惠
豎琴課程
豎琴班
學豎琴